这座城市如何将体育嵌入生活必威

2024-07-02 07:35:5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必威全国体育赛事“三进”活动(盐城站)暨江苏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举行,检验全民健身成果。组委会供图

  在长江与淮河间的沿海地带,一条串场河见证了江苏盐城的变迁。近日,一座流光溢彩、造型别致的“大桥”立于河上,成为这座苏北城市的新地标必威,商圈“串场之眼”不仅汇聚潮流,更因李妮娜、邱健、骆晓娟、郑姝音等多位冠军选手的到来,临时变身滑雪场、射击场、击剑馆和跆拳道馆。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冠军李妮娜参与过大量科学健身指导活动,但“在商圈还是头一次”,她真切感受到体育项目聚人气、促消费、带经济的作用。

  除了让商圈“热”起来,体育也让景区“活”了起来。6月30日,全国体育赛事“三进”活动(盐城站)暨江苏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落幕。为响应国家体育总局、商务部、文旅部共同发起的“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号召,本次比赛在盐城大洋湾景区进行。看着健身达人在30秒跳绳、掷实心球、绕杆跑等项目上的参与热情,射击奥运冠军邱健表示,“大家需要体育,体育也需要让更多人知晓、参与。”

  将体育融入体育场馆外的生活场景中,既是让体育真正贴近大众的“破圈之道”,也是检验群众体育发展成果的“试卷”,更是对地方如何解决健身场地等全民健身“牛鼻子”问题的持续考验——长期以来,老旧小区运动场地不足、高标准运动场地离人群较远、城乡场地分布不均等现实困扰,已渐渐在人们的健身需求前竖起高墙,因此必威,统筹解决好“去哪儿健身”“如何健身”等问题、推动完善体育配套设施,已成为将体育“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的必答题。

  6月底的盐城夏意正隆,太阳晒得柏油地面发烫,路上行人寥寥。在亭湖区的青年路高架桥下,密集停放着几十辆自行车和电瓶车,它们正静候着在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挥汗如雨的主人。

  曾经荒草丛生的高架桥下,因下沉铺设多片供居民免费使用的标准运动场地而焕然一新——位于通榆河桥东段和青年路高架桥交汇处的青年桥洞球场,涵盖了3个羽毛球场、两个篮球场和两个五人制足球场。球场用围栏隔开,场内装有笼式灯光,吸引了不少居民晚上来此锻炼。据盐城市体育局群体处负责人宗永根介绍,原本晚上营业到9点结束,考虑到白天天气炎热,群众运动需求集中在晚上,营业时间便延长到10点半。此外,场边饮水售卖机、停车位和卫生间一应俱全。

  当地政府投入约2000万元建成桥下球场,下个月将迎来球场运营的第四年。青年路高架是城市东西方向主干道,桥上车辆呼啸而过必威,桥下球场热火朝天,这样的运动场地既靠近居民又不扰民,还改变了城市钢筋水泥下的“灰色空间”。

  初二学生陈文郡是位羽毛球迷,自从这个球场开放之后便“舍弃”了小区楼下的空地。“因为小区没有这么专业的场地,打起球来比较局促,有时候还得避让车辆。”暑假期间,她下午1点多就会来到这里和同学一起打羽毛球,吃完晚饭后还会继续必威,在这个离家仅十几分钟路程的球场,她每天能待6个小时左右,不少朋友也在她的带动下开始尝试打羽毛球。

  “10分钟体育健身圈”是江苏省最先在全国提出的,是指居民在县级以上主城区以正常速度步行10分钟左右、直线米范围,就有一处可供开展健身活动的场馆、场地或设施。“有的地方不适合建三片球场,我们就建设两片,还不适合,就建一片,目的是要实现家门口的体育设施全覆盖。”盐城市亭湖区体育局副局长葛忠德说。

  隔着马路,就是通榆河,在这座“百河之城”中,还有不少和青年路桥洞球场相似的运动场地,将体育“嵌”在楼宇之间、公园绿地、高架桥下,把城市的“边角料”转变成建设体育健身圈可利用的“金角银边”。官方数据显示,目前,盐城市已建成325处口袋公园、高架桥下运动场、休闲健康生活空间等群众身边的晨晚练健身点和健身场所,为居民织密了城镇体育健身圈。

  要解决群众健身场地不足的问题,除了用好城市的“金角银边”,还要推动体教共建共享。但安全风险、管理成本等现实困扰,一度让我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面向社会开放有些“束手束脚”。

  在盐城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谷溪看来,口袋公园等体育场所的建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众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期待,但不可否认,“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是发展群众体育的有益补充”。

  按照当地政策,具备开放条件的公办中小学校体育场地(馆)实行“全面开放,应开尽开”。据统计,目前,盐城有467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占学校总数比例达81.3%。宗永根表示,得益于学校支持,盐城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4.73平方米,位居江苏省第一,超过2023年公布的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9平方米——记者注)。

  盐城市第一小学在2019年就面向社会公众分时段、免费开放了田径场和室外篮球场,也对学生在非教学时间开放了室内的趣味运动馆。暑假期间,六年级的王鑫鹏几乎每天都和朋友约着来学校打球,妈妈骑电瓶车接送他只需要5分钟必威。倘若学校不开放,他就得前往盐龙体育公园或者盐南体育公园,骑电瓶车约半个小时才能抵达。

  环绕着盐城市第一小学的是南苑社区。社区由8个老旧小区和两个新小区组成,其中8个老旧小区约有2800户居民。南苑社区党委副书记倪小军介绍,建成时间较早的老旧社区在建设之初仅设计了一个篮球场和一些简单的健身器材用作锻炼场地,难以满足居民的日常运动需求。

  随着学校的操场开放给公众使用,许多居民会带着孩子来操场散步。倪小军透露说:“学校操场没对外开放之前,社区只有3名同志参加马拉松赛事,今年我们社区马拉松参赛者已经达到了14名。”

  在盐城市第一小学党委书记秦岭看来,学校打开大门不仅是为附近居民提供运动场地,更是要“通过小手拉大手来推动全民的体育运动”。秦岭计划,这个暑假给学校的“小胖墩”发放“健身卡”,“请他们带着这个‘健身卡’到学校里来打卡,还要把家长带着一起来锻炼,锻炼得好,我们要表扬甚至加分”。秦岭认为,家庭体育能起到相互带动家庭成员的作用。

  开放也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场地条件、管理措施需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开放。尽管,前来锻炼的大多是附近社区的居民,可安全问题是头等大事,学校必须在安全措施上下大力气。为此,学校加装了监控摄像头,还将居民出入口和学生出入口分开;田径场加装了高杆灯来满足开放时间;专设的卫生间也在开放前落地。“即使没有场地开放的要求,学校也得逐步加强建设。”秦岭表示,“政府为了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工作,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难题。这些增加的设施不仅为居民服务,更多也是为我们的学生服务。”

  据宗永根介绍,每年对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学校都要进行考核,达标后将按照学校隶属关系给予两档财政补贴,对市直学校和省属驻市区高校,市财政按每年15万元补助,对区县学校,每年给予5万元财政补贴,“这些钱主要用于器材维修和管理费,一小部分用于购买公众责任险”。

  学校正常的教学安全如何维护?市民意外受伤谁来负责?增加的管理成本谁来买单?当回答了这些问题,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就不再是纸上谈兵。宗永根坦言:“原来说是‘老大难’,大家支持它就不难了。”

搜索